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可能是长期腹压增高、盆底肌肉松弛、先天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加重并影响生活质量。
1、长期腹压增高
长期慢性便秘、排尿困难或剧烈咳嗽等因素会导致腹腔压力持续升高,可能将直肠向下推挤。患者常伴有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一般需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或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药物改善症状,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盆底肌肉松弛
多次分娩、盆腔手术或年老体弱等情况可能造成盆底肌肉、韧带等支持结构松弛,无法固定直肠位置。患者可能出现肛门失禁、黏液渗出等症状,通常需要进行提肛运动锻炼,严重时可遵医嘱行直肠悬吊固定术等手术治疗。
3、先天因素
骶骨弯曲异常、直肠周围组织发育不全等先天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直肠稳定性不足。这类患者常在儿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能需通过直肠周围硬化剂注射、肛门环缩术等治疗手段进行修复。
若出现直肠脱垂症状,建议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通过排粪造影、肛门指诊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需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