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胃肠化是什么意思?

胡佳 脾胃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胃肠化一般指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长期受刺激后出现的病理改变,可能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因素相关。这种情况属于癌前病变,需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

1、慢性胃炎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逐渐被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替代。患者常伴随腹胀、反酸等症状,可通过胃镜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治疗时可使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等药物缓解症状。

2、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细菌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持续性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肠化发生。临床上多采用四联疗法根除,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需规范用药14天。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改变胃内环境,损伤黏膜细胞。患者常出现口苦、烧心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多潘立酮促进胃肠蠕动,配合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

4、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基因易感性,家族中胃癌或肠化病史者发病率较高。这类人群建议将胃镜检查间隔缩短至1年,同时需戒烟限酒,减少腌制食品摄入。

5、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均可能促进肠化发展。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

确诊胃黏膜肠化生后,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活检。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热、过辣食物,保持情绪稳定。若发现异型增生等进展性病变,应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等干预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