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发芽后一般不建议继续食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具体是否可以食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1、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山药发芽过程中可能产生龙葵素等生物碱类物质,这类物质在高温下也难以完全分解,摄入后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尤其是表皮变绿或芽眼周围组织褐变的山药,毒素浓度可能更高。
2、是否彻底去除芽体
若发芽部位较少且山药未变质,可削除发芽部位及周围2厘米厚的组织,经充分高温烹饪后,剩余部分可能仍可食用。但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食用处理后的发芽山药。
3、误食后的身体反应
食用发芽山药后24小时内若出现唇舌麻木、腹痛腹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处理。临床常见病例显示,严重中毒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洗胃、补液等对症治疗。
日常储存山药时应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免潮湿环境。建议每次购买量控制在一周食用范围内,可采用悬挂保存法延缓发芽。若发现表皮有霉斑或散发异味,即使未发芽也应丢弃处理。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