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风寒暑湿燥火是指什么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学中外感病邪的六种致病因素,统称为“六淫”,常与季节气候、环境变化相关。这些外邪可能单独或联合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1、风邪

风为阳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点。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易袭人体阳位,常导致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其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征,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位置多变就与风邪相关。

2、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冬季多见寒邪致病,可引起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疼痛等症状。寒性收引可使经脉拘急,如受寒后出现的关节僵硬、肌肉痉挛等现象。

3、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具有升散、耗气伤津的特点。暑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常见于夏季,易致高热烦渴、汗多尿少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突然昏倒的中暑现象,且常兼夹湿邪为患。

4、湿邪

湿性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长夏季节多见湿邪致病,可导致头身困重、关节酸痛、分泌物秽浊不清等症状。其致病特点表现为病程缠绵难愈,如湿疹反复发作就与湿邪有关。

5、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秋季多见燥邪致病,可致口鼻干燥、皮肤干裂、干咳少痰等症状。根据气候差异可分为温燥与凉燥,温燥常见于初秋,凉燥则多见于深秋时节。

6、火邪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具有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的特性。火邪致病可见高热、面红目赤、各种出血症状,且易扰动心神出现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引发抽搐等肝风内动之症。

日常应注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饮食上可根据季节特点选择相应食疗,如秋季多食滋阴润燥之品。若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中医科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滥用祛邪药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