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的方法需根据发热原因及严重程度选择,一般包括补液与休息、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对因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若体温未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良好,可优先选择温和干预措施。
1、补液与休息
发热会加速体液流失,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电解质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左右。卧床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帮助免疫系统对抗感染。
2、物理降温
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每次擦拭10分钟,间隔30分钟复测体温。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酒精中毒。
3、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解热镇痛药。需注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4、对因治疗
细菌感染需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胶囊、更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用药。
5、及时就医
若体温持续超过39℃超过24小时,或伴有抽搐、意识模糊、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可能存在脑膜炎、脓毒血症等危急情况。
退烧期间需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持室温在24-26℃。特殊人群如孕妇禁用布洛芬,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若体温持续不降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