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体重下降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其治疗方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或手术治疗等方法,并配合日常调理。以下是具体分析:
1、腹痛
回肠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及神经,可能引发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进食后疼痛可能加剧。部分患者伴有腹胀或肠鸣音活跃。
2、腹泻
炎症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异常,可能出现水样便或糊状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3-10次。重症患者粪便中可见黏液或血丝。
3、发热
急性感染性回肠炎常出现38-39℃的中度发热,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慢性炎症活动期可能出现低热。
4、体重下降
长期腹泻及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
5、腹部包块
克罗恩病等特殊类型回肠炎可能形成炎性包块,触诊时可发现右下腹固定质韧包块,可能伴压痛。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药物治疗
轻中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硫唑嘌呤片等控制炎症,细菌感染者需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
2、营养支持
急性期建议肠内营养粉剂补充,恢复期选择鱼肉、蒸蛋等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饮食。
3、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或完全性肠梗阻时,需进行病变肠段切除术,术后需继续药物维持治疗。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肠镜及炎症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剧烈腹痛或便血加重,应立即急诊处理。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