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与脑部小动脉硬化相关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患者。其主要特征是脑白质弥漫性缺血性损伤,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等症状。
该病主要与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有关。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进而引发脑白质供血不足。此外,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高脂血症形成的动脉斑块也会加重血管狭窄,导致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步态不稳、尿失禁甚至痴呆。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情绪障碍,如抑郁或焦虑。
诊断通常需结合头部MRI检查,典型表现为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弥漫性对称性异常信号。治疗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如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同时配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康复治疗包括认知训练和物理疗法,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若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或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但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