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反流的原因通常包括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胃内压增高、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其症状主要有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慢性咳嗽等。具体分析如下:
1、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
当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或收缩力减弱时,胃内容物易反流至咽喉部。这种情况可能由长期吸烟、饮酒或高脂饮食等诱发,患者可能在进食后平躺时症状加重。
2、胃内压增高
妊娠、肥胖或长期便秘等因素会增加腹压,促使胃酸突破贲门屏障。这类患者常在弯腰、负重后出现反流,伴随胸骨后灼热感。
3、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食管蠕动功能减弱会延长酸性物质接触时间,导致黏膜损伤。常见于老年人群或硬皮病患者,可能出现吞咽不畅、反复清嗓等症状。
典型症状表现为咽喉部持续烧灼感或异物感,尤其在晨起时明显。声音嘶哑多因胃酸刺激声带引起,常见于教师、歌手等用嗓频繁者。约30%患者出现慢性干咳,夜间平卧时加重。部分人伴有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但约半数患者无典型胃灼热表现。
若存在上述症状,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睡前进食。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如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进行喉镜检查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