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通常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等类型,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缺铁性贫血
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引起。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缺铁会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颜色变浅,表现为乏力、头晕和皮肤苍白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并调整饮食结构。
2、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骨髓中红细胞体积增大但发育异常。常见于长期素食者或胃肠吸收功能异常人群,可能伴随舌炎、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口服叶酸片和注射维生素B12进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药物毒性、放射线暴露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患者除贫血外还易发生感染和出血,需采用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治疗。
4、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致,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遗传性如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获得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治疗需消除诱因,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进行脾切除。
5、地中海贫血
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因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无效造血。轻型患者可能无症状,重型需定期输血配合祛铁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潜在根治手段。
若出现面色苍白、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类型。日常需注意均衡饮食,避免偏食,确诊后应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勿自行服用补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