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发黑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宫腔粘连、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病理性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一、原因
1.生理性因素
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暂时性月经量减少。经血在宫腔内滞留时间较长,氧化后颜色变深,呈现发黑现象,通常调整生活方式后可自行恢复。
2.内分泌失调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会引起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脱落组织减少,出现经量少且颜色发暗的情况。
3.宫腔粘连
人工流产、刮宫术后或宫腔感染可能造成子宫内膜损伤粘连,使经血流出受阻,表现为月经量显著减少,陈旧性积血排出时颜色呈黑褐色。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围绝经期女性或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增殖,月经量逐渐减少,经血氧化时间延长导致颜色加深。
二、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每日摄入1200大卡以上热量,进行瑜伽、冥想等舒缓运动,保持7-8小时睡眠,多数生理性月经异常可逐渐改善。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调节月经周期,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生长,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
3.手术治疗
宫腔粘连患者需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或使用雌二醇凝胶预防再次粘连。
三、注意事项
1.连续3个月出现月经量少于5ml或经期短于2天,建议妇科就诊。
2.避免长期服用含有番泻叶、决明子等成分的减肥茶,此类物质可能抑制子宫内膜生长。
3.进行性激素六项检查应选择月经第2-4天抽血,检查前1个月需停用激素类药物。
若排除生理因素后症状持续,需通过超声检查、宫腔镜等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服用活血类药物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