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骨刺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判断。长期站立或运动过度可能引起暂时性疼痛,但若持续不缓解需警惕病理因素。
1、生理性原因
长时间行走、站立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会导致足底筋膜和跟腱反复牵拉,局部肌肉及软组织出现疲劳性损伤,引发酸痛感。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更换软底鞋后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2、足底筋膜炎
这是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晨起下地时疼痛明显,行走数步后稍缓解。急性期可通过冰敷、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慢性期需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
3、跟腱炎
剧烈运动导致跟腱过度使用,出现纤维撕裂或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跟骨后上方压痛和肿胀。治疗需避免跑跳运动,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敷,严重者需佩戴跟腱保护支具。
4、跟骨骨刺
长期慢性劳损刺激跟骨骨膜,形成异常骨质增生,X线检查可见明显骨赘。当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时会产生针刺样疼痛,可采用冲击波治疗促进钙化灶吸收,必要时行微创手术切除。
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建议及时到骨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或进行血液检查排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赤脚行走,选择有足弓支撑的功能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