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对肝脏造成多种影响,主要包括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以及肝功能衰竭。这些病变的发生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反应及肝脏代偿能力密切相关。
1、肝炎
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脏炎症反应。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乏力、黄疸等症状,血液检测可见转氨酶升高。若炎症反复发作,会加速肝细胞损伤进程。
2、肝纤维化
在慢性炎症刺激下,肝脏星状细胞被激活并分泌过量胶原蛋白,逐渐形成纤维间隔。这种病理改变会破坏正常肝小叶结构,影响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可通过肝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
3、肝硬化
持续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肝硬化,表现为肝脏表面结节样改变和质地变硬。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肝脏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功能显著下降。
4、肝癌
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基因突变累积,特别是合并肝硬化时,肝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患者可能出现体重骤减、肝区包块等症状。
5、肝功能衰竭
当肝脏损伤超过代偿能力时,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肝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多系统损害,这是乙肝感染最严重的终末阶段。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每3-6个月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检查,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应严格戒酒,保持低脂饮食,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所有治疗均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