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通常包括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评估以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评分系统等方法,需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具体诊断方式需结合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避免自行判断。
1、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以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10⁹/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3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可能低于1.5g/L。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升高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是重要指标之一。部分患者还需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红细胞碎片。
2、临床表现评估
DIC患者可能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黏膜出血或手术切口渗血,同时伴随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急性DIC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或产科急症,慢性DIC则可能与肿瘤相关。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是否有诱发因素,如败血症、恶性肿瘤或严重肝病等。
3、评分系统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制定的ISTH评分系统是常用诊断标准,通过综合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及临床表现进行评分。显性DIC需满足血小板减少、凝血指标异常、纤维蛋白标志物升高及器官功能障碍等多项条件。该评分系统有助于区分DIC与其他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提高诊断准确性。
若怀疑存在DIC,应及时至医院进行系统检查。医生会根据实验室结果、临床表现及评分标准明确诊断,并针对原发疾病开展治疗。避免自行解读检查报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