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脚底板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足底筋膜炎、扁平足、外伤等因素有关,建议结合伴随症状综合判断。若排除生理性因素后仍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常见于剧烈运动、长时间行走或穿鞋不适等情况。足底肌肉及软组织因过度牵拉出现暂时性劳损,表现为酸胀或隐痛,通常休息后1-2天可自行缓解。建议更换柔软透气的鞋子,适当减少活动量,局部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2、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足部负重或运动姿势不当可能引发足底筋膜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晨起下地时足跟刺痛,活动后稍减轻。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儿童适用解热镇痛药,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
3、扁平足
先天性足弓发育异常或后天肌力不足可能导致足部结构改变。患儿行走时足底全面接触地面,易产生疲劳性疼痛。建议选择足弓支撑鞋垫,进行踮脚、抓毛巾等足部肌肉训练,严重者需佩戴矫形支具。
4、外伤因素
足底软组织挫伤、骨裂或异物刺入等情况均会引起疼痛。需检查皮肤是否有红肿、破损,若存在开放性伤口应消毒包扎。疑似骨折时需进行X线检查,确诊后可通过石膏固定处理,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等外用药物。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让儿童单次运动超过1小时,运动前做好足部拉伸。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不缓解,或伴随发热、足部畸形等情况,应及时到儿科或骨科就诊,通过足底压力检测、MRI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