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扎刺后可以通过镊子夹取、胶带粘取、浸泡软化等方法进行处理,若自行操作困难或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刺的深度、位置以及是否折断等情况决定。
1、镊子夹取
若刺尾端暴露在皮肤外且材质较硬,可用酒精消毒过的镊子夹住刺的末端,顺着刺入方向缓慢拔出。操作前需用肥皂水清洁双手和患处,拔出后需用碘伏消毒皮肤。若刺较细软,可借助放大镜辅助操作。
2、胶带粘取
适用于木刺、玻璃纤维等浅表且细小的刺。将透明胶带或医用胶布紧贴扎刺部位,按压数秒后快速撕开,利用粘性带出异物。此方法需重复操作2-3次,完成后需观察皮肤有无残留。
3、浸泡软化
当刺位于指腹等角质层较厚区域时,可用40℃温水浸泡患处10-15分钟,待皮肤软化后更易取出。对于竹刺等可能携带破伤风杆菌的异物,浸泡后可配合外涂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预防感染。
自行处理时切忌用力挤压患处,以免将刺推向更深层组织。若刺入超过3毫米、伴随红肿热痛或出血不止,建议到急诊科进行专业处理。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即使浅表扎刺也应尽早就医。处理后需保持创面干燥,每日消毒直至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