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诊断通常依据症状和排便频率进行综合判断。主要标准包括每周自主排便少于三次,排便时需用力或感到困难,以及粪便干硬呈块状或颗粒状。若症状持续超过六个月,则可能属于慢性便秘。
排便次数减少是判断便秘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日排便次数在三次至每周三次之间均属正常范围。若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持续少于三次,可能提示肠道蠕动功能异常。排便频率减少常伴随肠内容物传输速度减缓,可通过结肠传输试验进行客观评估。
粪便性状改变是另一关键诊断依据。根据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第一型(硬球状)和第二型(块状)粪便常提示便秘状态。这类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导致硬度增加。排便时出现肛门阻塞感、排便不尽感,或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情况,均属于排便困难的典型表现。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记录排便日记观察两周。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至每日25-30克,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2500ml。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见改善,或出现便血、体重减轻等报警症状,应及时到消化科就诊进行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