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防病保健以及消肿散结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
1、温经散寒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能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驱散体内寒邪,改善因寒凝经脉导致的疼痛、手脚冰凉等症状。临床常用于治疗痛经、关节冷痛、胃寒呕吐等寒性疾病。
2、扶阳固脱艾灸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通过灸治关元、神阙等穴位可提升人体阳气,适用于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或阳气虚脱引起的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急症。
3、活血化瘀艾灸的热力作用能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瘀血消散,常用于跌打损伤后的局部瘀肿,或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胀痛、痛经闭经等病症,常选取血海、膈俞等穴位。
4、防病保健定期艾灸足三里、气海等保健要穴,可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古籍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其具有预防感冒、延缓衰老的养生作用。
5、消肿散结艾灸的热效应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吸收,适用于瘰疬、乳痈等体表肿物初期,通过灸阿是穴或病变部位,可起到软坚散结的功效。
艾灸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辨证选穴,避免在皮肤破损处施灸。施灸时注意保持适当距离,防止烫伤。阴虚火旺、高热患者及孕妇腰骶部应慎用,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