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可以通过日常调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处理。肌肉拉伤多由运动过度或姿势不当引起,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方法。
1、日常调理
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损伤。急性期可进行局部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2、物理治疗
若疼痛持续,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超声波、电疗等物理疗法。这些方法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帮助恢复肌肉弹性和功能,通常每日1次,连续治疗5-7天。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可配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外用药物,缓解炎症反应。
4、康复训练
恢复期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拉伸和力量训练,如静力性收缩、抗阻练习等。训练强度需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避免过早负重,防止二次损伤。
5、手术治疗
严重拉伤伴随肌肉完全断裂时,需手术缝合修复。术后需固定患肢4-6周,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并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
出现肌肉拉伤后需注意患肢制动,避免揉捏或强行拉伸。若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出现明显淤血或活动受限,应及时至骨科就诊,通过肌骨超声或MRI检查明确损伤程度。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