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果需要通过去壳、充分浸泡以及高温烹饪等方式降低毒性,确保食用安全。其果肉中含有氢氰酸、银杏酸等成分,需合理处理以避免中毒风险。
1.去壳
银杏果的外种皮及胎芽部分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处理时应佩戴手套,用工具敲开坚硬的外壳,剥出果仁后仔细剔除内部绿色胚芽。此步骤能有效减少氢氰酸等毒性成分的摄入量。
2.浸泡
将去壳后的果仁用清水浸泡12小时以上,期间每3-4小时更换一次水。浸泡过程可使部分水溶性毒素析出,同时果仁会逐渐膨胀软化,有助于后续烹饪时彻底分解剩余毒素。
3.高温烹饪
处理后的银杏果需经煮沸、蒸制或烘烤等高温加工。建议水煮30分钟以上,或与其他食材共同炖煮1小时,高温能破坏大部分氢氰酸并降低银杏酸含量。烹饪过程中需注意将果仁完全煮透,避免半生状态食用。
银杏果每日食用量建议控制在10颗以内,儿童及孕妇慎用。若处理不当出现恶心、头晕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就医。自行采集的银杏果需确保来源可靠,市售经过规范加工的成品安全性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