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与胃部疾病存在密切关联,主要涉及吸收障碍、缺乏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胃部疾病可能通过影响内因子分泌、胃酸环境等机制导致维生素B12吸收减少,进而引发贫血、神经系统异常等问题。
1、内因子分泌减少
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是维生素B12吸收的关键物质。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疾病会破坏胃壁细胞,导致内因子分泌不足,这种情况下,即便膳食中有足量维生素B12,也无法在回肠末端被有效吸收,最终引起体内储存量下降。
2、胃酸分泌异常
胃部手术(如胃切除)或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在分解食物中与蛋白质结合的维生素B12方面起重要作用。低胃酸环境会使维生素B12难以从食物中释放,影响其生物利用度,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及长期使用抑酸药物者。
3、贫血风险增加
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胃部疾病患者若合并恶性贫血(一种由内因子抗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同时存在胃黏膜萎缩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舌炎、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4、治疗与补充需求
对于存在胃部疾病的维生素B12缺乏者,口服补充效果有限,通常需要肌肉注射或鼻喷雾剂等非肠道给药方式。胃切除术后患者需终身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
胃部疾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特别是出现手脚麻木、平衡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建议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补充方案,同时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加重胃黏膜损伤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