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出现瘀青可能与生理性碰撞损伤有关,也可能与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原因相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诱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处理。
1、生理性碰撞损伤
皮肤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时,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周围组织,初期表现为红色斑块,随后血红蛋白分解形成青紫色瘀血斑。这类瘀青通常无需特殊治疗,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肿吸收即可。
2、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⁹/L,影响凝血功能。患者常伴随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确诊。一般需遵医嘱使用利可君片、氨肽素片、咖啡酸片等升血小板药物治疗。
3、过敏性紫癜
该病属于血管炎性疾病,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典型表现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出血性丘疹或淤斑,可能伴随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治疗常采用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需联合环磷酰胺片治疗。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可能引起血管脆性增加的因素如长时间站立。若瘀青反复出现且无明确外伤史,或伴有其他出血倾向,应及时到血液科进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检查。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禁止自行服用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