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扭伤后的处理方法包括休息制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以及药物治疗等。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
1、休息制动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继续负重或受力。必要时可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踝关节,防止二次损伤。急性期通常需要保持1-3天的制动时间,待肿胀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活动。
2、冷敷处理
在扭伤后48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能有效收缩血管减少皮下出血,缓解疼痛和肿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不宜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
3、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从足背向小腿方向进行8字形缠绕,施加适当压力可减少组织液渗出。包扎时需注意松紧度,以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为宜,若出现肢体麻木或发绀需立即松解。
4、抬高患肢
休息时将患肢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可利用枕头或靠垫支撑踝关节。这种体位可通过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关节腔内压力,有利于消除肿胀,建议每天保持12小时以上抬高状态。
5、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过后可配合活血止痛膏、消痛贴膏等外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存在韧带撕裂等严重情况,可能需手术修复。
伤后72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以免加重肿胀。若出现无法承重行走、剧烈疼痛或异常关节活动时,应及时就医进行X线或MRI检查。恢复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等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6-8周内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