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手段,若操作不当或过度使用可能引发一定风险。常见的危害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静脉炎、过敏反应、心脏负荷过重以及电解质紊乱等。
1、局部感染
输液过程中若皮肤消毒不彻底,或穿刺部位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入侵引发局部红肿、化脓。严重时致病菌可能经血液循环扩散,引发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2、静脉炎
高浓度药物或刺激性溶液持续输注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静脉血管出现条索状红肿,伴有压痛和灼热感。反复穿刺同一血管会加重血管损伤,影响后续治疗。
3、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输注药物中的成分敏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表现,严重时可发生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
4、心脏负荷过重
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输入会显著增加血容量,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危急症状。
5、电解质紊乱
不恰当的补液成分或输注速度可能打破体内钾、钠、氯等电解质平衡,引发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通过血液检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状况,出现心悸、气促等异常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普通疾病建议优先考虑口服给药,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