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不到35℃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感染性休克、药物影响等病理性因素有关。若长期存在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保暖不足或老年人代谢率较低,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出现体温偏低。此时可能伴随手脚冰凉、寒战等症状,及时增添衣物或转移至温暖环境后可逐渐恢复。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导致核心体温下降。患者常伴有乏力、嗜睡、皮肤干燥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确诊。通常需遵医嘱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3、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出现低体温而非发热。患者往往伴随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需紧急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并配合补液扩容治疗。
4、药物影响
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胶囊等退热药,或长期使用地西泮片等镇静药物,可能抑制体温中枢功能。此时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处理。
若测量方法正确且排除环境因素后,体温持续低于35℃超过24小时,或伴随意识改变、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日常需避免滥用退热药物,监测基础疾病患者的体温变化,老年人和婴幼儿群体需加强体温监测及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