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痒的中药通常有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这些药物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祛风止痒、清热燥湿等作用,适用于不同病因引起的皮肤瘙痒。
1、地肤子
地肤子性寒,味辛、苦,归肾经和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中医认为其可通过清利下焦湿热,缓解因湿热蕴结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等问题。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湿疹等病症,常配伍黄柏、蛇床子等药物煎汤外洗或内服。
2、白鲜皮
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胃经和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作用。对于风热或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疥癣疮毒等症,白鲜皮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红肿刺痒感。使用时多与地肤子、苦参等药材配伍制成洗剂,或研磨后调敷患处。
3、苦参
苦参性寒,味苦,归心肝经和胃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其含有的生物碱成分能抑制真菌和寄生虫,常用于治疗疥疮、足癣等感染性皮肤病引发的瘙痒。临床常将苦参与百部、蛇床子等煎煮后外洗,或制成膏剂局部涂抹。
使用止痒类中药前需经中医师辨证,明确瘙痒的病因属于风热、湿热或虫积等类型。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穿着透气衣物。若瘙痒持续加重或伴有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排查过敏、感染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