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是月经周期的后半阶段,通常在排卵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平均持续14天左右。该阶段与卵巢黄体形成及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功能是为受孕和妊娠维持做准备。
1、黄体形成与功能
排卵后卵泡壁细胞在促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形成黄体,可分泌孕酮和雌激素。孕酮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入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创造良好条件。若未受孕,黄体在9-10天后逐渐退化形成白体,导致孕酮水平骤降引发月经。
2、激素水平变化
此阶段孕酮浓度达到峰值,维持在15-30ng/ml范围,雌激素呈现第二高峰。孕酮通过负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同时升高基础体温0.3-0.5℃。激素波动可能引发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综合征。
3、生理特征与影响
子宫内膜厚度可达5-10mm,腺体分泌活动旺盛。宫颈粘液变得粘稠形成栓状屏障,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程度降低。备孕女性可通过监测基础体温变化判断黄体功能,而黄体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不孕或早期流产。
建议育龄女性通过基础体温测量或排卵试纸监测黄体期,若出现经前淋漓出血、周期短于21天或基础体温上升不足12天,应及时进行性激素六项检测。临床常用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进行黄体支持治疗,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