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39℃属于高热,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查明病因。常见处理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液治疗、对因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具体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1、物理降温
可用冷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拭大血管流经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进行散热,同时减少衣物和被褥,保持环境温度在22-24℃。婴幼儿还可使用退热贴,但需避开眼周及黏膜部位。注意酒精擦浴可能引起皮肤刺激,现已不推荐使用。
2、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双氯芬酸钠栓等解热镇痛药。儿童需选用混悬滴剂或颗粒剂型,服药间隔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短期内重复用药导致肝肾损伤。
3、补液治疗
高热伴随大量出汗易导致脱水,需每小时补充200-300ml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婴幼儿可增加母乳喂养频次,儿童可饮用稀释的苹果汁。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4、对因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需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后选择药物,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结核、免疫性疾病等特殊病因需专科治疗。
5、及时就医
若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不退,或伴有意识模糊、抽搐、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儿童出现热性惊厥时应侧卧防窒息,清理口腔分泌物,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并及时送医。孕妇高热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治疗。
患者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复测一次并记录。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需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受凉。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就医时详细向医生描述病情发展过程。需特别注意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出现高热时易引发并发症,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