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疲劳性骨折

龚飞鹏 骨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疲劳性骨折是指骨骼因长期反复承受应力而出现的骨皮质微小断裂,常见于长期高强度训练或体力活动的人群。该损伤多发生于下肢承重骨,如跖骨、胫骨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1、定义与成因

疲劳性骨折并非急性暴力损伤,而是骨骼在持续应力刺激下发生累积性损伤。当肌肉无法有效缓冲运动冲击时,骨骼直接承受超出其修复能力的压力,常见于运动员、军人和舞蹈演员等长期从事重复性动作的群体。

2、常见发生部位

第二跖骨和胫骨中下1/3处最易受累,这与人体运动时应力分布特点相关。跑跳运动中足部反复蹬地,以及胫骨承受的扭转力,使得这些部位成为高发区域,X线检查可见特征性骨膜反应。

3、症状与诊断

典型表现为渐进性加重的局部钝痛,初期休息后可缓解,后期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伴肿胀。触诊可发现明确压痛点,磁共振成像能早期发现骨水肿,相较于X线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4、治疗方法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致伤活动,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移位骨折需行内固定手术,但此类情况不足总病例的5%。

5、预防措施

建议运动人群采用渐进式训练计划,每周训练量增幅不超过10%。选择具有缓冲功能的运动鞋,结合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交叉训练。每日补充12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可有效增强骨密度。

出现运动后持续骨痛超过两周应及时至骨科就诊,通过骨扫描或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的患者预后良好,但再次从事高强度运动前需进行专业康复评估,逐步恢复运动强度以避免复发。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