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血管脆性增加是什么原因?

赵艳平 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血管脆性增加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慢性疾病、血管炎性疾病以及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生理性原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纤维减少、胶原蛋白流失,导致脆性增加。病理性原因则需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综合判断。

1、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和维生素K对维持血管完整性至关重要。长期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胶原合成障碍,血管壁结构松散;维生素K缺乏则影响凝血因子功能,易出现皮下出血。日常可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制剂。

2、慢性疾病

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承受高压冲击,内皮损伤易致血管脆化;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改变。这类患者需规范使用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或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同时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3、血管炎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等疾病会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脆性增加。典型症状包括对称性紫癜、关节肿痛等,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氯雷他定片抑制免疫反应,配合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

4、药物影响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片)可能抑制胶原合成,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过量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此类患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出现反复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建议进行凝血四项、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碰撞,控制慢性基础疾病,服用影响血管功能的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