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常见的食物不耐受现象,并非疾病状态。
乳糖是乳制品中的主要糖分,需要乳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当乳糖酶不足时,未分解的乳糖会进入大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从而引发腹胀、肠鸣、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与基因相关,亚洲成年人发病率高达60%-90%;继发性则因肠道损伤(如感染性肠炎)导致暂时性乳糖酶分泌减少。婴幼儿也可能出现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但较为罕见。
日常应注意减少乳糖摄入,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或在饮奶前服用乳糖酶补充剂。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搭配主食食用有助于减轻症状。若出现严重腹泻、体重下降或婴幼儿喂养困难,应及时就诊排除乳糖不耐受以外的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通过氢呼气试验或基因检测进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