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K1、K2和K3三种类型,在凝血功能、骨骼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涵盖促进凝血、参与骨代谢、调节钙平衡等,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
1、基本概念
维生素K是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其中维生素K1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如菠菜、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维生素K2由肠道细菌合成或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维生素K3为人工合成形式。它通过参与特定蛋白质的羧化过程发挥生理作用。
2、生理功能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辅酶,缺乏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同时,它参与骨钙素的形成,促进钙沉积于骨骼,维持骨密度。近年研究还发现其可能通过调节血管钙化影响心血管健康。
3、来源与补充
天然维生素K1可通过食用西兰花、甘蓝等深绿色蔬菜获取,平均每100克含量约50-300微克。维生素K2存在于纳豆、奶酪等发酵食品及动物肝脏中。对于存在吸收障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补充剂。
4、缺乏与过量
维生素K缺乏多见于新生儿、肝胆疾病患者,表现为皮下瘀斑、鼻出血等症状,新生儿需常规注射预防。过量补充可能干扰抗凝药物效果,长期大剂量摄入或导致红细胞溶解等不良反应。
5、适用人群
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包括孕妇(预防新生儿出血)、骨质疏松患者(辅助钙吸收)及服用华法林者(需保持摄入稳定)。特殊人群使用补充剂前应咨询医生,避免与抗凝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日常保持均衡饮食通常可满足维生素K需求,烹饪时搭配油脂有助于吸收。若存在异常出血、骨密度降低等情况,建议尽早就医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