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因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环境潮湿、涉水淋雨导致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常因饮食不当、脾胃虚弱引起水湿停滞体内。其形成主要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体质因素有关。
1、外感湿邪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淋雨涉水时,外界湿气可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特性,易阻滞气机,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症状。若未及时祛除,湿邪可能滞留经络关节,引发风湿痹痛。
2、饮食不当
过量食用生冷瓜果、肥甘厚味或酗酒,会损伤脾胃阳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受损则水液代谢失常,湿浊内生。这类内湿常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消化系统症状。
3、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脾虚不能有效运化水谷精微,致使水湿停聚,形成虚性湿邪。此类体质者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下肢浮肿等症状,且易反复出现湿气困扰。
日常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穿潮湿衣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适度运动有助于阳气升发促进湿气排出,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到中医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方剂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