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通常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以及根据血压水平的分级。不同分类方式的临床意义和管理策略有所区别,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等因素相关。长期精神紧张或缺乏运动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患者通常需要长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控制。
2、继发性高血压
此类高血压由明确的基础疾病引发,如肾实质病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这类高血压的特点是在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例如肾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成形术后,血压可显著下降。
3、血压水平分级
根据诊室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可分为1级(140-159/90-99mmHg)、2级(160-179/100-109mmHg)、3级(大于等于180/110mmHg)高血压。这种分级有助于评估心血管风险,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且舒张压小于90mmHg)常见于老年群体。
确诊高血压后应定期监测血压变化,日常需注意低盐饮食并保持规律作息。若出现血压控制不佳或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