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种类一般有13种,通常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而脂溶性维生素包含维生素A、D、E、K等。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在人体内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1、水溶性维生素
这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又细分为B1(硫胺素)、B2(核黄素)、B3(烟酸)、B5(泛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叶酸)以及B12(钴胺素)。它们易溶于水,多数需要通过日常饮食补充,例如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全谷物和动物内脏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这类维生素在体内储存量较少,多余部分会随尿液排出。
2、脂溶性维生素
包含维生素A、D、E、K四种。它们需要脂肪帮助吸收并储存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例如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鱼类和蛋黄含有维生素D。这类维生素过量摄入可能产生蓄积风险,需注意适量补充。
3、其他分类特性
维生素还可根据来源分为天然提取物和人工合成制剂。天然维生素多存在于新鲜蔬果、肉类和谷物中,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常用于营养补充剂。不同人群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存在差异,例如孕妇需要增加叶酸摄入,老年人需关注维生素D的补充。
日常饮食应注重食物多样性,通过均衡摄入蔬菜、水果、谷物和优质蛋白来获取维生素。若存在维生素缺乏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测后合理补充,避免自行过量服用维生素制剂。特殊人群如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维生素摄入方案。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