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血糖,但需注意适量摄入。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营养成分相关,包括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等。
1、不饱和脂肪酸
坚果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例如ω-3脂肪酸,这类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代谢。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但需控制总量以避免热量超标。
2、膳食纤维
坚果含有较高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速度,减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例如杏仁、核桃等每日摄入约30克,可能帮助维持餐后血糖平稳。
3、镁元素
部分坚果如腰果、巴旦木含有丰富的镁元素,该矿物质参与体内300多种酶反应,包括胰岛素信号传导和糖原合成。缺乏镁可能影响血糖调节能力,适量补充有助于改善代谢。
4、低升糖指数
多数坚果的升糖指数(GI值)低于55,属于低升糖食物,食用后不会引起血糖急剧升高。例如榛子、夏威夷果等,适合作为两餐间的健康零食。
5、注意事项
坚果虽有益,但每100克热量普遍超过500千卡,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0-30克,优先选择原味无添加品种,避免盐焗、糖渍等加工方式。合并肥胖或血脂异常者需咨询营养师调整摄入量。
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管理需综合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及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将坚果纳入全日总热量计算,搭配全谷物、蔬菜等食物,并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若出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