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因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导致的消化障碍,患者无法充分分解乳食中的乳糖。该症状通常与遗传因素、肠道疾病以及年龄增长相关,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1、乳糖酶缺乏
人体小肠绒毛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是核心原因。这种酶负责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若其活性低于正常水平的50%,未分解的乳糖会滞留肠道。这种缺乏具有显著种族差异,约90%亚洲成年人体内乳糖酶活性会随年龄增长自然下降。
2、肠道疾病影响
急慢性肠道病变如轮状病毒感染、克罗恩病等,会破坏小肠绒毛结构。当绒毛受损面积超过2/3时,不仅影响乳糖酶分泌,还会导致双糖酶整体活性下降。这类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伴有腹泻、腹胀等持续症状。
3、年龄因素
婴儿期乳糖酶活性最高,断奶后多数人酶活性每年下降约10%-20%。研究显示,3-15岁儿童中约30%出现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这种生理性减退与LCT基因调控密切相关。高龄人群乳糖酶活性可能仅为婴幼儿时期的5%-10%。
日常可通过饮用舒化奶、酸奶等低乳糖乳制品缓解症状,建议分次少量摄入。若出现严重水样便或体重下降,需及时进行氢呼气试验等专业检测。哺乳期母亲应注意观察婴儿排便情况,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乳糖酶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