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发热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调理、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对因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具体需结合病因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措施。
1、日常调理
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建议维持在1500~2000ml,可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有助于调节体温及促进代谢。饮食宜清淡,选择粥类、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2、物理降温
当体温未超过38.5℃时,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将湿毛巾拧至半干状态敷于额头,每次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操作。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
3、药物治疗
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物。若伴随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可联合使用复方氨酚烷胺片。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
4、对因治疗
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症状通常3~5天可自行缓解。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需通过血常规、胸部CT等检查确诊,针对性使用抗感染药物。结核病引起的长期发热需规范进行抗结核治疗。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意识模糊、抽搐、皮疹等症状,或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发热,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记录体温曲线。
处理期间应避免擅自使用激素类药物退热。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退热过程中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物。体温恢复正常后仍需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