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减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定期监测等,需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饮食调理日常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可适量食用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或摄入深海鱼类补充。同时需避免吸烟、饮酒及过量饮用咖啡,以免加速骨量流失。
2、运动疗法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刺激骨骼生长,增强肌肉力量。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也适合骨量减少人群,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
3、药物治疗对于骨量明显减少或存在骨质疏松风险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如碳酸钙D3片)、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滴剂)等基础补充剂。若骨密度显著降低,可能需要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抗骨吸收药物。
4、物理治疗脉冲电磁场、超短波等物理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形成。对于已有骨痛症状者,红外线照射等治疗能帮助缓解不适。需在专业机构进行,每次治疗时间约15-20分钟。
5、定期监测建议每年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及时了解骨量变化。伴有糖尿病、甲亢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止继发性骨量流失加重。
骨量减少的干预需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日常注意防跌倒,家居环境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若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必要时需进行椎体强化术等手术治疗。